阻抗计算之参考层的选择与阻抗模型的选择

我们都知道,在进行阻抗计算前需要确定我们使用的阻抗模型,而确定阻抗模型则需要先确定我们的参考层。

那么最基本的问题是,参考层的选择依据是什么?

答:参考层的目的在于给信号提供回流路径,信号的主要回流路径就是我们需要选取的参考层。

不管是电源层还是地,信号线相邻的平面都会有信号的电磁场穿过,那么就会在这个相邻的平面产生电流,只是说哪个平面离信号近,那么这个信号的主要回流路径就主要在这个平面上。这个平面可以是地层也可能是电源层,甚至可以是在线路层铺设的铜箔,都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。当然,由于地平面一般都做了接地处理,并作为基本电平参考点,屏蔽效果自然远远好于电源层。

信号回流可以理解为电感,理想情况下,只要参考层在电源回路中就可以,但实际中,电源层与地之间通常是通过平板电容及去耦电容连接。在高频情况下,这些电容阻抗极低,电源层与地层几乎等电位,于是电源层也可以作为参考层回路。

如果信号参考的是电源层,那么在电源平面上会有信号的反向瞬态回流,这个回流目的地就是相应的TX芯片地pin脚,那么它唯一的可能就是经过最近的去耦电容回到地平面上。如果去耦电容摆放的位置离地PIN脚较远同时去耦电容以及布线本来也有寄生电感效应,自然回流的返回路径就会有比较大的感抗,这时候可以理解为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碍,高频部分尤为明显,表现为信号边沿变缓甚至产生台阶,从而影响信号时序问题。因此可以这么总结:优先选择地层作为参考层,再选择电源层作为参考。

 

 

接下来先借一个博文解释一下微带线与带状线的区别:内容转载自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078e8b90100molf.html microstrip(微带线)、stripline(带状线) 指什么?

带状线:走在内层(stripline/double stripline),埋在PCB内部的带状走线,如下图所示


蓝色部分是导体,绿色部分是PCB的绝缘电介质,stripline是嵌在两层导体之间的带状导线。

因为stripline是嵌在两层导体之间,所以它的电场分布都在两个包它的导体(平面)之间,不会辐射出去能量,也不会受到外部的辐射干扰。但是由于它的周围全是电介质(介电常数比1大),所以信号在stripline 中的传输速度比在microstrip line中慢!

 
 

微带线:是走在表面层(microstrip),附在PCB表面的带状走线,如下图所示


蓝色部分是导体,绿色部分是PCB的绝缘电介质,上面的蓝色小块儿是microstrip line


其中黄色部分是环氧有机材料。

由于microstrip line(微带线)的一面裸露在空气里面(以向周围形成辐射或受到周围的辐射干扰),而另一面附在PCB的绝缘电介质上,所以它形成的电场一部分分布在空中,另一部分分布在PCB的绝缘介质中。但是microstrip line中的信号传输速度要比stripline中的信号传输速度快,这是其突出的优点!

 

假设高频瞬时电流全部经过去耦电容形成回路,对同时参考地和电源的带状线来说是没有影响的,但对于仅参考电源的微带线,其SI表现是不如参考地的!

阻抗计算之参考层的选择与阻抗模型的选择”的一个响应

留下评论